为了统一规范我校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,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,便于信息的采集、管理与传播,特制定本要求:
一、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
硕士学位论文一般用中文撰写,专业论文数字一般在3万字左右,理科、工科根据各专业实际情况确定。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,要求学位论文一律用word软件编排,A4纸排版和打印(双面打印)。论文封面纸张用胶版纸,颜色为白色,不要外加塑封。
二、硕士学位论文应包含以下项目内容
研究生学位论文封面上各项内容必须用中文、英文对照;论文内容应层次分明,数据可靠、文字简练、说明透彻、推理严谨、立论正确。装订成册的论文内容一般应由以下主要部分组成,依次为:
1.封面;
2.作者声明;
3.中文摘要;
4.英文摘要;
5.目录;
6.论文正文;
7.参考文献;
8.附录;
9.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;
10.致谢。
三、论文各部分的要求:
1.封面
封页上填写论文题目、作者姓名、指导教师姓名、院所名称、学科专业、学号、完成日期等内容。封面格式详见附样。
学位论文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,确切、具体、题名力求简短,严格控制在30字以内,在一行内显示。题目通常由名词性短语构成,不能含有标点符号;应尽量避免使用不常用的缩略词、首字母缩写字、字符、代号和公式等。如题目内容层次很多,难以简化时,可采用题目和副题目相结合的方法。题目与副题目字数之和不应超过35字,中文的题目与副题目之间用破折号相连。副题目起补充、阐明题目的作用。题目和副题目在整篇学位论文中的不同地方出现时,应保持一致。学科专业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7年批准的专业目录中的学科专业为准,一般为二级学科。指导教师的署名一律以批准招生的为准,如有变动应正式提出申请并报研究生科审批,且只能写一名指导教师,如有其他导师,可增加副指导教师一项(限一名)。
后面附有对应的英文翻译封面,单独一张纸。
2.作者声明
作者对论文原创性和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,并亲笔签名(签名打印无效)。此页没有页眉和页脚。单独一张纸。
3.中文摘要
摘要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,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,即不阅读论文的全文,就能通过摘要了解整个论文的必要信息。摘要应包括本论文研究的目的、理论与实际意义、主要研究内容、研究方法等,重点突出研究成果和结论。一般在1000字以内。
摘要的内容要完整、客观、准确,应做到不遗漏、不拔高、不添加。摘要应按层次逐段简要写出,避免将摘要写成目录式的内容介绍。摘要中不宜使用公式、化学结构式、图表、非常用的缩写词和非公知公用的符号与术语,不标注引用文献编号。
硕士论文1000字左右,居中打印“摘要”二字(三号黑体),字间空一格。 “摘要”二字下空一行打印摘要内容(四号宋体),每段开头空两格。
关键词是供检索用的主题词条。关键词应集中体现论文特色,反映研究成果的内涵,具有语义性,在论文中有明确的出处,并应尽量采用《汉语主题词表》或各专业主题词表提供的规范词,应列取3~5个关键词,按词条的外延层次从大到小排列。
摘要内容后下换行后隔1行打印“关键词”三字(四号黑体),空一格后为关键词(四号宋体)。关键词数量为3~5个,每一关键词之间用逗号分开,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打标点符号。
双面打印,此页页眉为“摘 要”楷体五号居中。页脚用五号罗马数字,五号居中,从“I”开始。
4. 英文摘要
英文摘要内容应与中文摘要基本对应,符合英语语法,语句通顺。居中打印“Abatract” (三号Times New Roman字体),空一行打印英文摘要内容及关键词(四号Times New Roman字体),摘要内容每段开头留四个字符空格。摘要内容换行后隔一行打印“Keywords”,空两字符后关键词小写,每一关键词之间用逗号分开,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打标点符号。
双面打印,此页页眉为“Abatract” (五号Times New Roman字体),开始有页脚即页码,居中,页码续前页。
5.目录
应将论文的章节标题依次排列,标明其首页页码。列出论文的大标题、一级和二级标题,逐项标明页码,标题应该简明扼要、点出各部分主要内容。
“目录”两字空一格居中(三号黑体),下空一行为章、节、标题(靠左)及其开始页码(靠右)。章、节、标题分别以如下方式:第一章、1.1、1.1.1、1.2、1.2.1等依次标出,章、节、标题与页码之间用“……”连接。目录中各章题序及标题用黑体小4号字,其余用宋体小4号字,数字及符号用新罗马字体。对于超过一行的目录内容提前换行,换行后缩进至相应标题第一个字符处。
目录应包括论文中全部章、节、条三级标题及其页码,含:
摘要
Abstract
正文章节题目(要求编到第3级标题,即×.×.×)
参考文献
附录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
致谢
双面打印,此页页眉为“目录“五号楷体居中,开始有页脚即页码,居中,页码续前页。
6.论文正文
硕士学位论文正文字数一般不少于3万。论文正文是文章的主体,一般由标题、文字叙述、图表、公式和数据等部分构成。写作形式可因学科要求和研究课题的性质不同而异。
6.1 标题
每章标题以三号黑体居中打印,建议段前1行,段后0.8行;“节”以四号黑体左起打印,建议段前0.5行,段后0.5行; “条标题”,以小四号黑体左起打印,建议段前0.5行,段后0.5行;。款、项标题小4号宋体左起打印,建议段前0行,段后0行;正文采用小四号宋体,字间距设置为标准字间距,行间距设置为固定值20磅(公式除外)。各层次题序及标题不得置于页面的最后一行(孤行)。
论文正文分章节撰写,每章应另起一页。
各章节标题要突出重点、简明扼要。字数一般应在15字以内,标题中不加标点符号。标题中尽量不采用英文缩写词,必须采用时应使用本行业的通用缩写词。
6.2插图
图应有自明性。插图应与文字紧密配合,文图相符,内容正确。选图要力求精练,插图、照片应完整清晰。
机械工程图:采用第一角投影法,严格按照GB4457~GB131-83《机械制图》标准规定。
数据流程图、程序流程图、系统流程图等按GB1526-89标准规定。
电气图:图形符号、文字符号等应符合附录1所列有关标准的规定。
流程图:必须采用结构化程序并正确运用流程框图。
对无规定符号的图形应采用该行业的常用画法。
坐标图的坐标线均用细实线,粗细不得超过图中曲线;有数字标注的坐标图,必须注明坐标单位。
照片图要求主题和主要显示部分的轮廓鲜明,便于制版。如用放大或缩小的复制品,必须清晰,反差适中。照片上应有表示目的物尺寸的标度。
引用文献中的图时,除在正文文字中标注参考文献序号以外,还必须在中、英文表题的右上角标注参考文献序号。
6.2.1 图题及图中说明
每个图均应有图题(由图序和图名组成),图题不宜有标点符号,图名在图序之后空1个半角字符排写。图序按章编排,如第1章第一个插图的图号为“图1-1”。图题置于图下,硕士论文只用中文,宋体5号字居中书写。有图注或其它说明时应置于图题之上。引用图应注明出处,在图题右上角加引用文献号。图中若有分图时,分图题置于分图之下或图题之下,可以只用中文书写,分图号用a)、b)等表示。
图中各部分说明应采用中文(引用的外文图除外)或数字符号,各项文字说明置于图题之上(有分图时,置于分图题之上)。
图中文字用宋体、Times New Roman字体,字号尽量采用5号字(当字数较多时可用小5号字,以清晰表达为原则,但在一个插图内字号要统一)。同一图内使用文字应统一。图表中物理量、符号用斜体。
6.2.2 插图编排
插图之前,文中必须有关于本插图的提示,如“见图1-1”、“如图1-1所示”等。插图与其图题为一个整体,不得拆开排写于两页。插图处的该页空白不够排写该图整体时,则可将其后文字部分提前排写,将图移到次页。有分图时,分图过多在一页内安排不下时,可转到下页,总图题只出现在下页。
插图的上下与文中文字间需留一定位置编排。
6.3 公式
论文中的公式应另起行,并居中书写,与周围文字留有足够的位置区分开。公式应标注序号,并将序号置于括号内。公式序号按章编排,如第1章第1个公式的序号为“(1-1)”。公式的序号右端对齐。中间没有连接符号。文中引用公式时,一般用“见式(1-1)”或“由公式(1-1)”。
若公式前有文字(如“解”、“假定”等),文字前空4个半角字符,公式仍居中写,公式末不加标点。
公式中用斜线表示“除”的关系时应采用括号,以免含糊不清,如 。通常“乘”的关系在前,如 而不写成 。
公式较长时最好在等号“=”处转行,如难实现,则可在+、-、×、÷运算符号处转行,转行时运算符号仅书写于转行式前,不重复书写。
公式中第一次出现的物理量代号应给予注释,注释的转行应与破折号“——”后第一个字对齐。破折号占4个半角字符,注释物理量需用公式表示时,公式后不应出现公式序号,如(3-1)。格式见下例:
式中 ——试样断裂前的最大扭矩( );
公式中应注意分数线的长短(主、副分数线严格区分),长分数线与等号对齐,如:
不能用文字形式表示等式,如:
6.4 插表
表应有自明性。表格不加左、右边线。表的编排建议采用国际通行的三线表,如果三线表不足以清晰表达表中内容,应加大栏与栏间距,以清晰明了为主,例如附录1中的图3。表中文字用宋体、Times New Roman字体,字号尽量采用5号字(当字数较多时可用小5号字,但在一个插表内字号要统一)。
每个表格均应有表题(由表序和表名组成)。表序一般按章编排,如第1章第一个插表的序号为“表1-1”。表序与表名之间空1个半角字符,表名中不允许使用标点符号,表名后不加标点。表题置于表上,硕士学位论文只用中文,博士学位论文用中、英两种文字居中排写,中文在上,用宋体5号字,英文用Times New Roman 5号字。
表头设计应简单明了,尽量不用斜线。表头中可采用化学符号或物理量符号。
全表如用同一单位,则将单位符号移至表头右上角,加圆括号。
表中数据应准确无误,书写清楚。数字空缺的格内加横线“-”(占2个半角字符)。表内文字或数字上、下或左、右相同时,采用通栏处理方式,不允许用“〃”、“同上”之类的写法。
表内文字说明,起行空2个半角字符,转行顶格,句末不加标点。
插表之前文中必须有相关文字提示,如“见表1-1”、“如表1-1所示”。一般情况下插表不能拆开两页编排,如某表在一页内安排不下时,才可转页,以续表形式接排。表右上角注明编号,编号后加“(续表)”,并重复表头。插表的上下与文中文字间需空一行编排。
引用文献中的表格时,除在正文文字中标注参考文献序号以外,还必须在中、英文表题的右上角标注参考文献序号。
图、表、公式等与正文之间要有一定的行间距。一般要求五号字体一行的距离。每一章中图的序号相连,表的序号相连,公式的序号相连。图形不能跨页显示,表格一般放在同一页内显示。
正文部分双面打印。每一章另起一页。奇数页的页眉为一级标题内容,即“第几章 内容”,宋体,五号,居中;偶数页的页眉为文章题目,宋体,五号,居中。页脚从第一章开始按阿拉伯数字连续编排,即页码从“1”开始,小五居中。
6.5 引用文献标注
引文标注遵照GB/T7714-2005,采用顺序编码制。正文中引用文献的标示应置于所引内容最后一个字的右上角,所引文献编号用阿拉伯数字置于方括号“[ ]”中,用小4号宋字的上角标。要求:
(1)引用单篇文献时,如“二次铣削[1]”。
(2)同一处引用多篇文献时,各篇文献的序号在方括号内全部列出,各序号间用“,”,如遇连续序号,可标注讫序号。
如,…形成了多种数学模型[7,9,11-13]…
(3)多次引用同一文献时,在文献序号的“[ ]”后标注引文页码。
如,…间质细胞CAMP含量测定[3]101-108…。…含量测定方法规定[3]92…。
(4)当提及的参考文献为文中直接说明时,则用小4号字与正文排齐,如“由文献[8,10-13]可知”。
不得将引用文献标示置于各级标题处。
6.6 数字
按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七单位1987年发布的《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》,除习惯用中文数字表示的以外,一般均采用阿拉伯数字(参照附录2),Times New Roman字体。
年代前必须注明世纪,如20世纪70年代。
6.7 名词术语
科技名词术语及设备、元件的名称,应采用国家标准或部颁标准中规定的术语或名称。标准中未规定的术语要采用行业通用术语或名称。全文名词术语必须统一。一些特殊名词或新名词应在适当位置加以说明或注解。
采用英语缩写词时,除本行业广泛应用的通用缩写词外,文中第一次出现的缩写词应该用括号注明英文原词。
6.8 物理量标注
6.8.1 物理量的名称和符号
物理量的名称和符号应符合GB3100~3102-86的规定。论文中某一物理量的名称和符号应统一。
物理量的符号必须采用斜体。
6.8.2 物理量计量单位
物理量计量单位及符号应按国务院1984年发布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》(见附录3)及GB3100~3102执行,不得使用非法定计量单位及符号。计量单位可采用汉字或符号,但应前后统一。计量单位符号,除用人名命名的单位第一个字母用大写之外,一律用小写字母。
非物理量单位(如件、台、人、元、次等)可以采用汉字与单位符号混写的方式,如“万t•km”、“t/(人•a)”等。
不定数字之后可用中文计量单位符号,如“几千克”。
表达时刻时应采用中文计量单位,如“上午8点3刻”,不能写成“8h45min”。
计量单位符号一律用正体。
6.9 外文字母的正体与斜体用法
按照GB3100~3102-86及GB7159-87的规定,物理量符号、物理常量、变量符号用斜体,计量单位等符号用正体。外文字母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。
7.注释及参考文献
引用文献应按论文中引用出现的顺序列出做注释,并加以序号,可以脚注,也可以尾注。特别在引用别人的科研成果时,应在引用处加以说明,避免论文抄袭现象的发生。
参考文献只列作者直接阅读过、在正文中被引用过的文献资料。参考文献一律列在正文的末尾,不得放在各章之后。
注释和参考文献采用顺序编码制组织。作者姓名写到第三位,余者写“,等”或“,etal.”。注释可用五号宋体字,“参考文献”四字居中用三号黑体字,空一行左起按顺序依次列出参考文献,将序号置于方括号内,用小四号宋体字。
参考文献标注采用顺序编码制,著录格式应遵照《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》(GB/T 7714-2005)的要求。参考文献及电子文献载体标志代码、著录细则、参考文献著录格式见附录4。以下是论文中常用的四种参考文献类型标注形式。
(1)图书文献:
[1] 唐绪军. 报业经济与报业经营[M]. 北京:新华出版社,1999:117-121.
[2] 霍斯尼 R K. 谷物科学与工艺学原理[M]. 李庆龙,译. 北京:中国仪器出版社,1989:32-35.
(2)期刊论文
[1] 覃睿,田先钰. 从创新潜力到创新成果:一个创新潜力形成与释放模型[J]. 科技进步与对策,2007(2):148-152.
(3)学术会议
[1] 张佐光,张晓宏,仲伟虹,等. 多相混杂纤维复合材料拉伸行为分析[C]//第九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(下册). 北京:世界图书出版公司,1996:410-416.
(4)学位论文
[1] 金宏. 导航系统的精度及容错性能的研究[D]. 北京: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控制学科博士学位论文,1998:60-63.
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不得少于30篇(本),其中必须有外文文献(不含中文译本),最近的论文要至少占1/3.
8.附录
附录作为主体部分的补充,并不是必须的。
下列内容可以作为附录编于论文后:
——为了整篇论文材料的完整,但编入正文又有损于编排的条理性和逻辑性,这一材料包括比正文更为详尽的信息、研究方法和技术更深入的叙述,对了解正文内容有用的补充信息等;
——由于篇幅过大或取材于复制品而不便于编入正文的材料;
——不便于编入正文的罕见珍贵资料;
——对一般读者并非必要阅读,但对本专业同行有参考价值的资料;
——某些重要的原始数据、数学推导、结构图、统计表、自编的计算机程序、计算机打印输出件等。
9 .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
按学术论文发表的时间顺序,列齐本人在攻读学位间发表或已录用的学术论文清单(发表刊物名称、卷册号、页码、年月、论文题目及署名)。书写格式参照参考文献。
10.致谢
限一页
|